龙应台:幸福

作者:龙应台

幸福就是,生活中不必时时恐惧。

开店铺的人天亮时打开大门,不会想到是否有政府军或叛军或饥饿的难民来抢劫。

走在街上的人不必把背包护在前胸,时时刻刻戒备。

睡在屋里的人可以酣睡,不担心自己一醒来发现屋子已经被拆,家具像破烂一样丢在街上。

继续阅读龙应台:幸福

王小波:沉默的大多数

君特·格拉斯在《铁皮鼓》里,写了一个不肯长大的人。小奥斯卡发现周围的世界太过荒诞,就暗下决心要永远做小孩子。在冥冥之中,有一种力量成全了他的决心,所以他就成了个侏儒。这个故事太过神奇,但很有意思。人要永远做小孩子虽办不到,但想要保持沉默是能办到的。

在我周围,像我这种性格的人特多──在公众场合什么都不说,到了私下里则妙语连珠,换言之,对信得过的人什么都说,对信不过的人什么都不说。起初我以为这是因为经历了严酷的时期(文革),后来才发现,这是中国人的通病。龙应台女士就大发感慨,问中国人为什么不说话。她在国外住了很多年,几乎变成了个心直口快的外国人。她把保持沉默看做怯懦,但这是不对的。

沉默是一种人类学意义上的文化,一种生活方式。它的价值观很简单:开口是银,沉默是金。一种文化之内,往往有一种交流信息的独特方式,甚至是特有的语言,有一些独有的信息,文化可以传播,等等。这才能叫作文化。

继续阅读王小波:沉默的大多数

那些看似“无用的”知识:思想家,有什么用处

作者:孙励生

世上所有的奖项都是评委评出来的,而评委是人,自然会显示出人的偏好,诺贝尔文学奖也不例外。一般人都以为获奖的都是最伟大的作家,其实不然,伟大不伟大,一下子是看不出来的,有的当红作家热闹的很,貌似好伟大的样子,可没过多久被人遗忘了,这种例子挺多的,诺贝尔奖也不能免俗,也曾经颁给过一些平庸者。不过在这里我要说的是另一种情形,评委过于放任自己的爱好,有时居然会把文学奖颁给政治家,史学家,甚至哲学家,比如丘吉尔(1953),蒙森(1902),罗素(1950)。

英国人伯特兰·罗素(Bertrand Russell , 1872-1970),是二十世纪西方哲学界的大佬,同时还是一位数学家,年轻时曾经用十年时间完成了三卷本《数学原理》,而后由数学出发进入哲学,到了孔子说的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年龄,写完《西方哲学史》。这本书有中文本,洋洋洒洒80多万字,历数从苏格拉底、毕达哥拉斯、亚里士多德,到马基雅维利、笛卡儿、斯宾诺莎,再到叔本华、尼采、柏格森等各种西方哲学流派和代表人物,跨度长达2500年,可谓煌煌巨著。

继续阅读那些看似“无用的”知识:思想家,有什么用处

罗素:我为何而生

这是罗素为其自传所写的序言,篇幅虽短,但因包含巨大的情感容量,因此历来被人们所传诵。

“我为何而生?”这是一个难参的人生之题,但是任何人都无法回避。罗素的回答是:爱、知识和怜悯,这三者囊括了西方文化的精髓。纵观罗素的一生,可以说痛苦与欢欣并存,不过自始至终,痛苦也是他生活的动力,在心底里,他还是像雪莱的诗里写的那样:“爱波涛暴风狂和狂澜,——几乎任何事物”,深沉的爱和痛苦汇成一股崇高的悲悯的力量,指引他去追求人类更为理想的生活。

对爱情的渴望,对知识的追求,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,是支配我一生的单纯而强烈的三种感情。这些感情如阵阵巨风,吹拂在我动荡不定的生涯中,有时甚至吹过深­沉痛苦的海洋,直抵绝望的边缘。

继续阅读罗素:我为何而生

被中国人误读的欧洲贵族

现如今,中国的许多有钱有权的人把孩子送到英国上贵族学校,希望他们毕业后也能成为贵族,但当他们发现即使是英国最好 的学校—-伊顿公学的学生,睡硬板床,吃粗茶淡饭,每天还要接受非常严格的训练。甚至比平民学校的学生还要苦时。他们怎么也弄不明白这些苦行僧式的生 活同贵族精神究竟有何联系。

其实这一点也不希奇,因为西方所崇尚的贵族精神不是爆发户精神,它从不同平民的精神对立,更不意味着养尊处优。悠闲奢华的生活,而是一种以荣誉、责任、勇气、自律等一系列价值为核心的先锋精神。

继续阅读被中国人误读的欧洲贵族

如何以最少的思考驳倒对方——关于辩论对掐技巧的讨论

〇、前言

作者说:本文最核心的部分是二、三章,这两章提出的质疑方法都是建立在富有诚意的讨论基础上的,解决这些质疑,可以让观点更加清晰。第四章记录的招数,主要的作用在于干扰讨论,搅乱人心。本文写作目的在于收集和存档,并没有劝导或暗示读者使用文中提到方法的主观企图。

继续阅读如何以最少的思考驳倒对方——关于辩论对掐技巧的讨论

好人陷阱

作者:连岳

一个我喜欢的故事,再讲一次———

某地发生凶案,迅速抓到杀人嫌犯,证人、证言一应俱全,就是他干的,他无论如何喊冤都没人听。可他确实是冤枉的。侥幸逃离的真凶也良心难受,于是他去向一个神父忏悔,说出来后,果然好多了。

可这神父受不了了,他只好去向另一个神父忏悔,以缓解自己承受的压力,每个知道这个邪恶秘密的神父都去找另一个神父忏悔,最后,全国的神父都知道了这个秘密。当然,他们每个人都严守忏悔者的秘密,所以法官无法得知真相。

行刑的那一天,那个被冤枉的人哭着对神父说:真不是我干的……

神父说:孩子,我早知道不是你干的。

这叫一个泪奔泪流啊。

继续阅读好人陷阱

日本人看中国:四种不可思议

原标题:中国的四种不可思议

作者:加藤嘉一
摘自《看天下》2011年第1期

中国是文化、习俗、惯例等“软因素”浓厚的社会,它们渗透到几乎每一个人的血液里。我想把眼里不可思议的中国人的四种“lifestyle”(生活方式)作为我对2010年的盘点。当然,以下描述都是相对的,不是所有中国人都那样。

继续阅读日本人看中国:四种不可思议

贤人争罪,愚人争理

作者:美凝
来源:妙空居士

曾经以为每一件事件都需要说得清清楚,这样才能称得上正直清明。后来渐渐地知道,其实很多事情发生在一个特定的情形下,是无法在当时说得清楚的;如果一定要想说清楚本身就是一个妄想,这一点末学在《三季人》的故事中,得到过一些小小的启发。

继续阅读贤人争罪,愚人争理

常见思维误区与逻辑谬误汇总

前言:现代社会信息量暴增,常人普遍缺乏批判性思维( critical thinking )的思维素养与训练,而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至关重要。如何在形形色色的观点里分辨出正确的思想?如何防止被新闻媒体中的错误逻辑所欺骗?请读本文。你能清晰地陈述你的理由么?你能以自己的观点来说服他人么?你能给予自己一个充分的理由来说服自己所要相信的么?当你在报纸上、电视上或者在酒吧 里听到一个论点,你是不是很希望自己能信心十足地评价呢?

本文很长并建议精读,定会受益匪浅,如果没兴趣时间细读专门的批判性思维( critical thinking )逻辑学书籍,本文即是极为精悍易懂的批判性思维应用指南。

目录导引:

  1. 第一部分,常见人类思维惯性误区
  2. 第二部分,常见逻辑谬误汇总
  3. 第三部分,详细阐释与建议

继续阅读常见思维误区与逻辑谬误汇总

警惕狭隘

摘自:《王小波》文集

罗素曾说,人活在世上,主要是在做两件事:一、改变物体的位置和形状,二、支使别人这样干。这种概括的魅力在于简单,但未必全面。举例来说,一位象棋国手知 道自己的毕生事业只是改变棋子的位置,肯定会感到忧伤;而知识分子听人说自己干的事不过是用墨水和油墨来污损纸张,那就不仅是沮丧,他还会对说这话的人表 示反感。我靠写作为生,对这种概括就不大满意:我的文章有人看了喜欢,有人看了愤怒,不能说是没有意义的……但话又说回来,喜欢也罢,愤怒也罢,终归是情绪,是虚无缥缈的东西。我还可以说,写作的人是文化的缔造者,文化的影响直至千秋万代——可惜现在我说不出这种影响是怎样的。好在有种东西见效很快,它的力量又没有人敢于怀疑:知识分子还可以做蛊惑宣传,这可是种厉害东西……

继续阅读警惕狭隘

民国20年时上海报刊上的征婚标准

1931年7月6日的上海《民国日报》登出的《一般女士征求如意郎君的标准》:

一、面貌俊秀,中段身材,望之若庄严,亲之甚和蔼;
二、学不在博而在有专长;
三、高尚的人格;
四、风姿潇洒,身体壮健。精神饱满,服饰洁朴;
五、对于女子的情爱,专而不滥,诚而不欺;
六、经济有相当的独立;
七、没有烟酒等不良嗜好;
八、有创造的精神,有保守的能力。

继续阅读民国20年时上海报刊上的征婚标准